k1体育 十年品牌欢迎你

领导班子信箱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 公司首页    研究生教育    培养方案    正文

交通运输工程学术学位博士公司产品方案

时间:2024-11-15  供稿人:杨航  来源:k1体育 十年品牌 发布者:柳祚满  浏览:


交通运输工程学术学位博士公司产品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0823


一、学科概况

k1体育 十年品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源于上海交大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是江西省与国铁集团、国家铁路局“双共建”的主力军,先后入选了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十三五”一流学科(优势)、“十四五”一流学科(高峰优势)、江西省冲击国家“双一流”突击队学科,并且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升档晋级。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0余个省部级平台,主持获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领域最早国家科技奖,拥有江西省唯一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博士点,是江西高校唯一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依托学科的所有专业全部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形成了拥有10余名国家级人才、40余名省部级人才的高水平科研队伍。近年来,学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车轨桥非线性系统动力学及振动噪声控制》创新成果入围“2022年度江西省十大创新成果”,在轨道振动噪声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二、研究方向

1.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与安全(Environment and Safety of Rail Transit Infrastructure)。

1)轮轨关系与环境振动

研究车辆-轨道-路基(桥梁)耦合大系统建模和数值方法;高速、重载铁路道岔动力学特性、伤损及结构优化;轮轨不平顺形成的机理和发展规律;轮轨型面优化;重载列车轮轨伤损和磨耗;地面轨道交通列车引起的大地和地面建筑物振动;地下轨道交通列车引起的隧道、大地和地面建筑物振动;高架轨道交通列车引起的桥梁、大地和地面建筑物振动。

2)轨道交通高频振动与噪声

研究运动状态下结构振动和声辐射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轮轨高频振动与声辐射关系;轮轨滚动接触声辐射理论模型;轨下结构振动声辐射模型;车辆结构振动声辐射特性以及传播规律;轨下胶垫、扣件、钢轨等轨道部件的声学参数优化;轨道结构减振降噪措施的研究;粘弹性阻尼低噪声车轮、粘弹性阻尼低噪声钢轨;轮轨结构声学优化;高速线路隧道吸声措施;轨道交通系统噪声识别。

3)轨道结构安全及工务管理

研究高速铁路跨区间无缝线路受力与变形监测技术;道岔自动化监测系统;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监测技术;重载及城市轨道钢轨波磨机理与处理措施;新型轨道结构的综合试验方法;新型轨道结构病害及养护维修方法;轨道结构信息化管理技术、报警技术与辅助决策技术等。

2.交通基础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运维(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health monitoring and intelligen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1)铁路基础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运维

研究铁路基础结构多源信息集成与数字孪生技术,研发基于现场检测(监测)数据的损伤识别和安全预警新技术,构建基于时变可靠度理论的基础结构服役性能退化预估与结构失效智能预测,提出基于全寿命成本分析的多目标优化下结构预防性维护策略制定方法,开发铁路基础结构智能运维管理的关键技术。

2)交通基础设施服役性能提升与安全保障

研究以“健康监测、安全评估、性能预测、优化养护与寿命提升”为核心的在役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复杂环境下在役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数字重构与互联技术,构建在役交通基础设施状态评价体系与性能演化模型,建立剩余寿命预测及养护策略优化方法,形成靶向加固方法和服役寿命提升关键技术。

3)边坡稳定及路基病害防治

研究新型抗滑桩等高陡边坡和路基加固新方法、新技术;探讨边坡与路基、隧道病害的发生机理、变形破坏过程和加固效果评价;研究重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路基基床填筑条件及特殊路基加固技术,探索特殊填料使用条件;深化边坡工程、路基防护工程和隧道工程结构的抗震理论研究;探索各种交通工程相互穿插条件与技术,研究隧道下穿铁路工程中铁路路基沉降变形规律、控制标准及控制技术。

3.载运工具强度及可靠性(Strength and Reliability of Carrying Tools)。

1)载运工具关键零部件计算机辅助工程

根据载运工具如铁道车辆、汽车、拖拉机、装载机等产品的结构特点和工况分析,采用相关软件,对该产品在投入使用后的各种工况进行仿真分析,预测产品的整体性能,进而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性能。主要包括载运工具产品结构分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内容。

2)机械变形板料连接技术

随着人们对节约燃料和清洁环境意识的提高,要提高载运工具的经济性,必须使车身轻量化,而车身轻量化很重要的措施是引入新材质,如:镀层薄钢板、铝、强化塑料、复合材料等等。研究新型材料自冲铆接、无模铆接、液压铆接等多种连接方法,为汽车、火车厢、飞机等车身、外壳提供新的连接形式。

3)载运工具中的新材料、新工艺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载运工具新材料、新工艺方面的研究。采用各种表面工程技术解决载运工具主要零部件的断裂、磨损和腐蚀问题。对材料表面纳米化提高转向架焊接构架的疲劳寿命;从材料及其表面处理等方面来解决磨损控制问题。研究载运工具零部件的摩擦磨损理论;研究开发动车制动盘及制动片新型材料及其摩擦磨损理论。

4)载运工具塑料零部件的轻质高强设计与成型工艺

以塑代钢是载运工具轻量化的重要手段。主要研究载运工具塑料零部件的轻质高强设计方法与成型工艺,探索复合材料、结构、工艺、性能间的协同作用机理及质量的优化调控机制。

4.交通运输系统优化(Transport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1)交通运输宏观决策与运输系统优化

主要基于优化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合理结构,系统规划理论及方法,交通运输投资决策及其经济效益评估,交通运输系统需求预测理论和方法,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等。

2)运输管理现代化与信息技术

主要研究现代交通运输以质量为核心的运输组织理论和方法,运输过程管理综合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及信息管理系统,运输过程控制的智能化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等。研究计算机模拟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的政策制订、规划、设计及生产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高新科技在改进既有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系统运行成本中的理论、方法及模型。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系统运行管理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等。

3)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主要研究现代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TDM、城市GIS和ITS的应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城市交通政策、城市公共交通等。

4)现代客货运输技术与管理

主要研究现代旅客运输技术与管理;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的货物装载技术条件及加固技术,超限货物运行条件,鲜活货物运输条件及组织,危险货物运输技术与安全管理,集装箱运输技术与管理、交通应急救援管理技术等。

5.交通运输统计(Transportation statistics)。

1)交通运输经济统计

研究反映现代交通运输经济的指标体系以及统计调查方法,从数量方面说明交通运输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统计;研究整个运输业、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企业的工作情况,揭示运输业的生产潜力和发展规律;测度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复杂关系;把握阶段性特征,研究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关联产业之间的统计关系等。

2)交通运输预测与决策

研究复杂环境下如何利用不完整的观察资料对不确定事物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决策,为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管理和运营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研究风险型决策、贝叶斯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多目标决策等方法在交通运输统计决策中的创新与应用;使用并创新前沿统计方法对交通运输领域相关问题展开预测研究等。

3)交通运输大数据统计

推动大数据与综合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有效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研究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标准体系,基础设施、运载工具等成规模、成体系大数据集的构建;研究政务大数据有效支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及符合新时代信息化发展规律的大数据体制机制等。

三、培养目标

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

2. 具有深厚的数理基础,宽广的交通运输工程相关知识领域,合理的知识结构,熟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技术与分析方法。

3. 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交通运输工程实践中归纳科学问题,判断问题的学术价值,灵活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理论,以及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炼科学结论。

4.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

5. 具有较高的科学人文素养,以及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培养具备独立科研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方式

博士公司产品实行导师负责制,根据团队情况和实际需要,成立以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为主体的导师组。在培养过程中,如导师因故确不能履行职责,可变更导师。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2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博士公司产品方案,结合研究方向和博士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在执行培养计划过程中,若因特殊原因提出修改,必须填写申请表并经导师、所在学院和研究生院同意,对于课程的更改,必须在该课程未选修之前提出申请。

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教学实践、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五、学习年限

1.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8年。

2.对于学习成绩和科研情况表现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半年或一年提前毕业。

六、学分要求

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和必修环节实行学分制。学分的基本要求是: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表1),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2学分(学位课不低于8学分,非学位课不低于4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4学分,学位论文20学分。

 1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最低学分要求

学分

课程总学分(12学分)

必修环节

4学分

学位论文

20学分)

学位课(8学分

非学位课

公共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

学科前沿课

学术报告

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

36

4

3

1

4

2

2

20

七、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开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公共基础课

00910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32

1

考试

必修

00910002

第一外国语(英语)

2

32

1

考试

必修

学科基础课

01910010

现代数学

2

32

2

考查

选修

13910001

高等轨道动力学

2

32

2

考查

选修

13910002

路基动力学

2

32

2

考查

选修

13910003

机车车辆动力学

2

32

2

考查

选修

13910005

交通网络平衡分析理论B

2

32

2

考查

选修

学科前沿课

13910007

交通运输工程发展前沿B

1

16

2

考查

必修

公共选修课

00910003

第二外国语(日语)

2

32

2

考试

选修

00910005

第二外国语(德语)

2

32

2

考试

选修

00910004

第二外国语(法语)

2

32

2

考试

选修

00910006

第二外国语(韩语)

2

32

2

考试

选修

13910009

轨道交通环境理论与方法

2

32

2

考查

选修

13910010

现代岩土力学B

2

32

1

考查

选修

13910011

机械可靠性设计

2

32

2

考查

选修

13910012

材料加工模拟与仿真B

2

32

2

考查

选修

13910014

列车运行过程组织

2

32

1

考查

选修

13910015

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技术

2

32

1

考查

选修

13910016

交通基础结构健康监测

2

32

2

考查

选修

13910017

轻型材料连接

2

32

1

考查

选修

13910018

结构非线性理论

2

32

2

考查

选修

13910019

磁流变智能器件及结构B

2

32

2

考查

选修

13910023

智能优化方法

2

32

2

考查

选修

13910024

高等桥梁结构理论C

2

32

2

考试

选修

13910030

多源信息融合

2

32

2

考查

选修

必修环节

00919002

开题报告

2

0

4

考查

必修

00919001

学术活动

2

0

8

考查

必修

学位论文

00919003

学位论文

20

0

8

考查

必修

八、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和开题报告。

1.学术活动(2学分)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参加前沿性学术专题活动,包括在本学科范围内做学术报告2次以上(至少有1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论文),听取学术报告10次以上,每次应填写“k1体育 十年品牌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考核表”。鼓励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赴国(境)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2.开题报告(2学分)

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路线及研究方法、创新点、预期成果、进度安排等。开题报告评审由学院组织,除保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应以 PPT 汇报形式公开进行。小组开题未通过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后,由学院组织进行公开开题。

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完成。从学位论文开题到答辩的时间,博士研究生至少 2年。如因教学安排等特殊情况,需延期开题的,由院(系)提交申请,报研究生院审批。研究生须广泛地阅读中外文文献资料,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需要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学术研究选题,至少要阅读100篇以上的国外文献,其中最近5年内的文献应占一半以上,权威文献至少30%以上,文献综述部分不少于5000字,参考文献在150300篇之间。

九、学位论文

1.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对强化培养过程管理、保障培养质量的必要环节。学院通过中期考核,督促研究生总结研究工作,确保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按照学科组建研究生论文中期考核工作小组,全面考核研究生的思想政治、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等情况。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五学期完成。从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到答辩的时间,博士研究生至少1年。

2.论文内容与格式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基本科学论点、结论和建议应有较大的学术价值或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应体现出作者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反映出先进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熟练的技能;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创造性的见解,有较显著的科研或专门技术成果。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学位论文要求词句精炼通顺,论证严谨,条理分明,文字图表清晰整齐,引用他人的材料要求引证原著。引用合作者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时,要加附注。在论文后页附参考文献目录。

3.预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在外审前须采用预答辩形式进行审查。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成初稿后,经导师确认同意,由学科或学院聘请3-5名同行专家进行预答辩,通过预答辩后,申请人须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学位论文,并写出修改说明,经导师审阅同意后,再进入论文评阅阶段。预答辩应安排人员做好有关记录,一般应在提交评阅论文前一个月进行。

4. 查重检测

博士研究生通过预答辩方可提请论文查重检测,论文查重率要求在10%以下。

5. 论文评阅

博士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院聘请不少于3位校外同行专家进行评阅。同行专家评阅人必须是本学科领域具有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并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团队格。评阅人应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并对论文可否提交答辩,是否达到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提出明确意见。有1位评阅人未予通过时,需补聘1名评阅人对原学位论文进行评阅。有两位评阅人未予通过时,不能组织论文答辩,博士研究生可在半年之后重新申请一次论文评阅。

6. 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名教授级同行专家组成,其中,校外同行专家不少于2人,且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答辩申请人的指导教师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设主席1人,由校外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团队格的同行专家担任;设秘书1人,由公司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的在职人员担任,在读本校博士研究生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由相应学科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研究生院审核并报学校有关领导批准后由研究生院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名义向专家发出正式邀请。学位论文答辩应以 PPT 汇报形式公开进行,汇报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十、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在读期间学术成果满足《k1体育 十年品牌关于制订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要求的指导性意见》《k1体育 十年品牌关于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创新成果要求》之规定,通过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十一、其他规定